《金融管理与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地

 
来源:金融管理与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 引言

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但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业脱实向虚、金融泡沫化等问题不断凸显。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容乐观,实体产业的投资率、投资信心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如何拓宽实体产业的融资渠道、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苏州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部署,在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切实努力将“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地。

■ 当下金融建设的重点

第一,全面铺开普惠金融。过去的金融机构以资本回报为导向,金融资源过于向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集中。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创新信用模式、扩大贷款抵押质押担保物的范畴,金融业推行普惠金融,将资源向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倾斜,为这些企业提供微型、定制的金融服务。

第二,加大力度预防金融欺诈和金融机构“爆雷”。一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创造程序合规、风险可控的新金融产品;二是提高金融信息的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壁垒,增强金融信息的可获得性。据统计,2018年各类金融欺诈新收案件8400余件,打击金融欺诈刻不容缓。

第三,以金融科技推动行业进步。随着如火如荼的金融脱媒、去中心化的进程,金融业迫切需要对未来做出预测和布局,打造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金融发展理念。金融科技以信息化系统与人工相结合,大大提高了金融工作的效率,同时将经营方式从线下网点改为以APP为载体提供场景化服务。当前金融业还在重点发展定制化服务模式,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供差异性、个性化的服务,取代从前自上而下、大水漫灌式的模式。

第四,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是金融业促进环保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金融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金融业大力推广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证券基金业环境产业基金等,对符合绿色金融条件的企业走简易程序进行放款。

■ 苏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

第一,资金仍在金融系统内流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通过引导社会上无序、庞大和分散的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产业、实体企业来实现的。虽然苏州市资金供给有所增加,但仍然在国有企业、融资平台以及金融业之间打转,资金交易在金融体系内不断循环,通过杠杆投资与期限错配来套取利差,但少有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甚至资金在企业间流动同样以套利为主,并没有真正注入到实体经济之中。

第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截至2019年9月,苏州共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15家,其中,制造业84家 ,占比73%,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占比仅5%。苏州实体经济占比较高,经济结构总体为优。但苏州制造业利润占比显著低于其市值占比和数量占比,反映出实体经济利润较低的事实,并且对新兴产业、创新企业研发投入也有所不足。由于研究开发的风险较高,而以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这两者之间并不匹配。实体经济缺乏资金支持,难以进行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高质量的供给跟不上,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新需求,影响实体经济运行效益,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第三,资金供给存在期限错配问题。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供给的主要是短期的资金。但是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更多的是长期资金。而我国在长期资金方面的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资源在多个方面存在投向错位问题。如在资金与信贷供给方面,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成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存在较大差异。资金供给的期限错配导致了金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偏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

第四,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防范仍具挑战。当前,苏州市金融业保持稳定协调发展态势,总体风险可控,但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增长压力增大,互联网金融风险暴露,部分P2P网贷平台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进行“庞氏融资”。同时,新型风险也在不断冒头,某些不法分子以区块链概念为噱头进行非法集资,隐蔽性更强,影响金融安全。

■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穿透式监管”,破解资金空转。包括: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监管,统筹协调,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个人权责监管制;不断强化金融监督管理局在金融风险防控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各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效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深化“穿透式监管”,有效消除风险隐患,打造全方位金融监管体系以监控消除金融机构套利行为,破解资金空转难题。

第二,加强政策支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政府可以推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来降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新兴产业融资成本,对业务发生实际损失的中小企业及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限度的风险补贴。以低成本的投融资平台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保证资金链的正常循环。政府对那些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开放绿色融资通道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不断改革和完善扶贫贷款贴息制度,扩大承贷主体,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

第三,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建立大数据风控。苏州金融科技总体发展态势良好,金融风险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全面风控仍然任重而道远。苏州要继续加强金融风险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为全面评估企业提供标尺,实时监测预警,将实现风险防范的关口前移。针对苏州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银行有必要开展业务下行。一方面,实行人海战术,派遣大量的基层业务员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调查企业详细信息,实时跟踪防控风险。另一方面,在人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技术和增加数据采集维度,建立完善民营和小微企业数据库,把控信用风险。对于大型银行来说,派遣大量基层业务员可行性较低,只能借助金融科技,如近些年的信贷工厂。当然,这两者并不完全矛盾,人海战术也能插上科技的翅膀。

第四,积极推行创新类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苏州目前已推出“高新贷”“抵押快贷”等金融产品,积极探索金融创新,调整授信投向,便捷企业融资。金融机构也应积极探索推行各类金融创新产品、增发创新类长期金融工具,政府对长期金融工具的发行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从而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同时,可以结合民营企业或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推行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创新类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多品种高质量的金融创新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扩中小企业的投资选择范围,拓宽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等经济实体也能在准确评估自身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投融资结构,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出台系列政策招商引资。站在政府层面,各地方政府可以推出减税降费和研发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或免除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吸引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落户苏州;在此政策的支持下,出台人才房等人才政策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高素质研发人员。此外,可以由宣传部门牵头,政府各部门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省级以上媒体对苏州的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进行宣传,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提高关注度和影响力。

第六,拓展实体经济的融资方式。要改变传统的银行放贷的单一融资方式,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推广跨境本外币融资、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等业务。在培育上市公司方面,一方面可以由大型券商牵头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帮助实体经济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如境内外IPO、新三板、科创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等。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上市小微企业再融资制度、小微企业债券私募制度和面向实体经济的投资基金制度,帮助实体经济实现多渠道融资。

[1]张亦春,王国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非均衡关系研究——基于双门槛回归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5(06):45-54.

[2]蔡明荣,任世驰.企业金融化:一项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4(07):41-51.

[3]李家富,熊磊.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透视当今金融危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7):91-92.

[4]邓任菲.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范畴的文献综述[J].武汉金融,2012(03):44-47.

[5]秦建丽.资本与资本的制度表述——读《资本的秘密》有感[J].中外企业家,2010(10):6-7.

[6]白战伟,张红星.国内虚拟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争论焦点[J].经济纵横,2010(04):7-12.


文章来源:金融管理与研究 网址: http://jrglyyj.400zhicheng.com/lunwen/itemid-43998.shtml


上一篇: 投入产出分析视角下我国地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
下一篇: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_“双碳”目标下我国中小型造纸企业环保管理路径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职称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金融管理与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